【新语听书】不听一遍这本书,你就不知道八一建军节有多伟大




江西南昌中山路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


位于中山路380号的一栋灰色大楼内却颇为静谧。

这座楼建于1924年,是当时南昌第一高的建筑,曰“江西大旅社”。

楼内眼见有一天井,96间客房绕天井排列,呈“回”字形格局。旅社还设有喜庆礼堂、中西餐厅和茶楼等。

这座灰色大楼如此低调,以至于没有人会想到,

95年前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有多伟大。



01




时间回到1927年。



那一年3月,34岁的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图片
青年毛泽东△

在报告里,他尖锐地提出:

“所有各种反对农民运动的议论,都必须迅速矫正。”

“很短的时间内,将有几万万农民从中国中部、南部和北部各省起来,其势如暴风骤雨,迅猛异常,无论什么大的力量都将压抑不住。他们将冲决一切束缚他们的罗网,朝着解放的路上迅跑。”

“一切革命的党派、革命的同志,都将在他们面前受他们的检验而决定弃取。”

这是毛泽东经过三十二天的考察工作后得出的结论。这三十二天里,他亲自前往湖南,对湖南湘潭、湘乡、衡山、醴陵、长沙五县的农民运动进行考察。

每到一地,“召集有经验的农民和农运工作同志开调查会,仔细听他们的报告,所得材料不少。”

就在同月,29岁的周恩来领导了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赶走了驻守上海的北洋军阀部队;31岁的叶挺履立奇功,被誉为“北伐名将”;与他同岁的贺龙任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军长,因不断追求真理,由信仰三民主义逐渐转变为信仰共产主义。

图片

而41岁的朱德在国民革命军第三军军官教育团任团长,对局势敏感的他早已发现,国民党对共产党的态度已然微妙。

果然,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疯狂的“清共”行动开始了。

短短数月,三十多万共产党人和革命群众遭到残酷杀害,刚刚看到希望的中国即将再次陷入军阀混战和独裁专制的深渊里。

腥风血雨里,成立不足7年的中国共产党在国民党反动派的疯狂进攻下,几乎遭遇毁灭性打击。

但敌人怎么都想不到,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不但没有因此毁灭,反而踏上了一段新的开始。


02




面对蒋介石突如其来的反革命行为,以毛泽东为首的年轻共产党员们并没有被吓倒。



1927年7月31日晚上,江西南昌。

朱德在城内大宴宾客,叶挺在外面发号施令,贺龙翻看着地图,刘伯承在旁边修改作战计划,聂荣臻正率领援军前行。

很快,1927年8月1日凌晨,一声枪响划破了南昌城寂静的夜空。


居民纷纷从梦中惊醒,有胆子大的开门一看,只见远处火星四射,流弹呼啸着不停歇的从街上穿过。

南昌起义了!

以周恩来为书记的中共前敌委员会及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率领党影响下的北伐军两万余人在南昌举行了盛大的起义!


按照计划,起义军采取了分别歼灭的战术。

听到信号后,躺在地上装睡的士兵一跃而起,像潮水一样向敌营房涌去。他们露营的位置与敌营房相隔最近的仅几十米,最远的也不过一百米,一个冲锋就闯入了敌营房。

战斗进程也快得惊人,开始只听得万马奔腾一般的脚步声,接着是严厉的喝令声“不许动”,再往后是一阵钢铁的撞击声,意味着部队已经在砸里面的铁门了。

伴随着几阵激烈的手榴弹爆炸声,敌人完全放弃了抵抗:“不要打了!”

经过数小时激战,起义军全歼守敌,占领了南昌城。

南昌起义一下子轰动全国,因为它向世人宣告:

那个曾在四一二屠杀中毫无反抗之力的共产党,已然举起刀枪,走上了武装革命的道路。




03


1927年8月7日,“八七会议”上,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


他在古田会议后利用难得的短暂战斗间隙,在一家店铺的阁楼上秉烛夜书,写下了那封七千字的长信,以磅礴的激情和火热的话语点燃了革命的信心。

但距离成功,依旧过于遥远。

因为敌我实力悬殊,军队生活艰苦,一些意志薄弱的人,对局势持悲观态度,起义时两万多人,还没出江西就只剩一万三。

加上秋收起义部队会攻长沙失败,南昌起义部队南下广东失败,广州起义部队坚守羊城失败……在接二连三的打击下,革命的火种仿佛狂风中的烛光,随时都可能被扑灭,使得党内和红军内部始终笼罩着一种悲观的情绪。

期间,24岁的陈赓腿部中弹,被送往上海治疗;30岁的叶剑英在广州响应中央起义,叶挺聂荣臻在旁协助,无奈寡不敌众,次日即败。

南昌起义军赶到广东时,在三河坝兵分两路,主力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率领,直奔潮汕。朱德、陈毅坚守阵地,阻击追赶的军队。

由于敌众我寡,加上当时的作战方式偏向于在正面战场硬打硬冲,即使叶挺强烈反对,也不能改变大多数人的想法,主力军一战即溃。

留守的朱德得知消息后,带领余部转战粤赣湘边境。

部队人心惶惶,但朱德和陈毅再三整编队伍,以身作则为将士们鼓气,使得战力和革命热情不断提升。

寒风中,这群风华正茂的热血青年们,为了信仰,为了救国,不畏死,不贪名,不图财,不恋亲,以一己之身去实现理想。


一次次的失败,从未令他们退却。他们为了共同的理想,从全国不同的地方寻找突破口,只为了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发展的路。

第二年初春,井冈山风云际会。

朱德与毛泽东双手紧握,陈毅和罗荣恒相视一笑。

林彪在一旁闷不做声,只看着井冈山的草地发呆。

但一瞬间,他仿佛听到:有风起于青萍之末,其声猎猎。

1928年4月,30岁的彭德怀刚加入共产党,年底便率军到井冈山会合。29岁的聂荣臻就任广东省军委书记,周恩来和陈赓在上海做地下工作,贺龙回到湘西组织军民起义,叶剑英和刘伯承前往苏联学习,徐向前前往东江打游击……

至此,星星之火,终于燎遍全国。


04

美国未来学家托夫勒写过一本《力量转移》,认为力量有三种基本形式:暴力、财富和知识。
金一南将军指出,“他忘记了还有一种力量,这甚至是一种贯穿所有现代力量的力量,那就是信仰。统辖思想和行动的力量,唯有信仰。”
《建军大业》这本书,真实而本质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创建和诞生的历史背景和战斗历程,揭示了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和人民军队的本质特征。
作者陈玉福深入细致地刻画了我党、我军的第一代领导人和指战员的典型形象,还原了一段热血澎湃、具有现实主义意义的革命史实。
当年的热血青年,用无限乐观的斗志,将信仰与理想完美结合,从而谱写出了一个属于他们的时代。
而这股乐观主义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效仿与学习。
最后,用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作为结尾。愿我们能和年轻时的先辈们一样,用奔放的热情笑对生活的不顺: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